顯示包含「分享見證」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分享見證」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2月26日星期四

森森仔個人見證 - 父親篇

2008年年尾時,森森仔經歷了神很大的恩典,看見了神的奇妙作為與大能。

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 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以賽亞書 55:9>

森森仔在2008年9月時轉了工,在面試時,我曾對神祈禱說:"神啊!若這不是祢想我到之地,請不要為我開這扇門。"神為我開了這扇門。這新公司是一所很穩定的公司,沒有人事之餘,同事亦很好,是一份很多人希望做的工作。雖然處於金融風暴,因公司是專門替母公司投資,理應不受影響。那時,森森仔覺得這是神的恩典讓我逃過金融風暴。

在12月時,公司大老闆說母公司的大老闆將會來港,頓時全公司都猜測母公司的大老闆的來意,壞消息居多,大多猜不是公司關門便是炒人,但因公司只有十多人,公司關門的成數較高。當期時森森仔仍很天真地想亞洲是目前前景較好的地區,怎可能撤出亞洲呢?而且神不是應允我到這地嗎?感謝神,森森仔心裡仍十分平安,心想即使公司關門,神的安排一定是為着我的益處。雖然這樣說,在公司宣佈撤出香港時,心裡也有不解,不過亦出奇地平安、安穩。是不是很矛盾?但森森仔知道這是神賜下的平安。

公司通知我12月31日是最後的工作天。就在聖誕節後2日,27日的早上,媽媽以及姊姊來電,說爸爸進醫院去了,醫生說他有急性心肌梗塞(即心臟病),可能會死亡,叫我們立即到醫院去。森森仔呆了,爸爸一直有做例行檢查,所有報告都說他十分健康。森森仔和碌碌仔立刻趕至醫院,感謝神,路程十分順利。我們一家都很擔心。我們一直都將我們的在生take it for granted,其實我們都知有一天我們所愛的人會離開我們,但很少因而珍惜相處的時間。

其實爸爸在前一星期已感不適,但因症狀甚似胃病,而且血液測試亦顯示非心臟病,所以並不為意,而爸爸亦是能忍痛之人,因而不知道嚴重性。在事發前晚,因感到很不適而入院,但血液測試仍顯示非心臟病。很感謝主,急性心肌梗塞是父親入院後發生的,因而醫生們可以及時救回了父親,統計顯示在外發生的心臟病大多都回失救,感謝主一直保守着父親。

醫生說病發之後24小時是最重要的,記得當晚自己不能入睡,一是因為擔心父親的情況,二是心中不停向神祈禱。森森仔不停向神訴說父親仍未信主,請求主不要在這時帶走他。心裡很焦慮,但神在夢裡安慰森森仔,森森仔在夢裡看到4位天使在牀邊守護着父親。感謝神,父親安然渡過了危險時間。醫生說父親需要做『通波仔』手術,排期約一個月。很感恩,姐姐那時剛巧放2個月大假,而公司的撤出讓我有很多時間陪伴父母渡過那段憂心的日子,神的安排永遠是滿有恩典,超乎我們可以想像。我們總想盡力去計劃很多事情,偶然有不順意便不快,未想到神讓萬事互相效力,要叫我們得着最大的益處。讓我們學習對神的安排滿有信心,在任何景況都倚靠神,順服神的帶領。

2009年1月19日星期一

Nick Vujicic 沒有肢體的人生

當森森仔看了這個見證後,很感勳。神是位賜平安的神,祂對我們永遠懷着善的意念,對我們的旨意是要我們常喜樂。今天世界上有什麼事情是令我們不能喜樂的呢? 金錢?事業?以下是一些回應金句。願我們都學習先求神的國和義,不要憂慮 世界上的事,只活在神的旨意中,常存喜樂、感恩的心。

<馬太福音 6:25-34> >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也不要為身體憂慮穿甚麼。難道生命不比食物重要麼?身體不比衣服重要麼?你們看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撒種,不收割,也不收進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們;難道你們不比牠們更寶貴麼?你們中間誰能用憂慮使自己的壽命延長一刻呢?何必為衣服憂慮呢?試想田野的百合花怎樣的生長,它們不勞苦,也不紡織。但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最威榮的時候所穿的,也比不上這花中的一朵。田野的草,今天還在,明天便投進爐裏,上帝尚且這樣妝扮它們;小信的人哪,何況你們呢?所以不要憂慮,說:『我們該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些都是教外人所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知道你們需要這一切。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一切都必加給你們。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傳道書 5:18-20> >
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分。神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他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因為神應他的心使他喜樂。



<申命記 2:7>
>
耶和華 - 你的神常與你同在,故此你一無所缺。


2009年1月10日星期六

關於凱爾文 - 基督徒科學家 (Lord William Thomson Kelvin)

又一位令森森仔敬佩的科學家,可能因為自己是讀數學以及物理,所以特別欣賞科學家的見證。以下亦是從朋友的電郵中讀到的見證。

~.~.~.~.~.~.~.~.~.~.~.~.~.~.~.~.~.~.~.~.~.~.~.~.~.~.~.~.~.~.~.~.~.~.~.~.~.~.~.~.~.~.~.~.~.~.~.~.

凱爾文(Kelvin) 【1824-1907】

有沒有唸過絕對溫度(K)?其中的K就是以凱爾文的姓氏為縮寫,以紀念這位「熱力學之父」,他不僅提出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壓縮出液態氮,更鋪設第一條海底電纜、發明電子檢流器、想出同位素放素理論。他所奠定的科學工程,成為二十世紀科技發展的主流。

  這位天才出生於1824年的蘇格蘭,排行老四的他,從小就感受到沒有母親的孤獨與父親喪偶的悲傷。但他卻有清晰的頭腦,有條有理的思考,10歲時就進入大學攻讀熱、電、磁、光學,15歲時就發表第一篇研究論文並得獎。引導他走向信仰之路的,是他在16歲那年所讀到尼古拉(Nicol)教授所寫的《太陽系的次序與現象》(The Phenomena and Order of the Solar System),書中提到天文學大師開普勒的生平,「這位德國科學家,從小就以天才著稱,但是憤世嫉俗,處處與人格格不入…。他後來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內心深處在尋找必須的永恆(Necessary Immortality),於是不看地上的人事物,轉而研究天上星辰的運動,因此宣告上帝的作為在那裡(The Finger of God is there)!」

   凱爾文後來放棄劍橋的重金禮聘,回到母校格拉思大學擔任首席的物理學教授。在他的日記裡,每天都寫下一句他當天所背下的聖經金句。在他發表的研究報告裡,也經常提到信仰。例如當他發表熱力學第二定律時,他就提到詩篇102篇26節:「天地都要如外衣,漸漸舊了,」表示能量的反應進行使得有效能量逐漸的減少。

  當他28歲發表熱動力理論時,也在研究報告上寫道:「上帝在這個時代還行神蹟嗎?是的!科學的知識是來自上帝的作為,放在我們的心中,使我們能夠了解。過去,祂把異象放在先知的夢中,現今祂把知識放在人的心中,使人能夠建立理論去說明這個世界的真實。人有理解的心智,是上帝所創造。」

  在發表潛熱(Latent Heat)的演講上,他說道:「如果沒有水的潛熱現象,人類將立刻面對世界滅亡的浩劫。因為兩極的冰山將立刻溶化,大水將淹沒全地。我愈了解水的特性,愈知道這是出於上帝的慈愛和恩典。」

  他對信仰的堅持引來了進化論者的不滿,在進化論襲捲整個知識界的同時,他以精闢的語辯令進化論大將赫胥黎(Huxley)為之語塞。他不僅投出犀利的問題:「進化論只是一個學說呢?還是一個不變的定律?進化論能夠回答生命是怎麼產生的嗎?」也以其專業指出進化論的缺點:「進化論假設整個生物的進化與年代,都在與今天相同的環境裡產生,這種臆測,違反了熱力學的定律。」「我們都知道地球的地質年代上有一段漫長的年代是沒有生命的,而後突然有生命產生。沒有任何力量可以產生生命:無論是機械性的動力,是化學的變化,是電子的傳遞,是礦物的結晶,是原子的力量,都無法使生命從無變有。當你認真的面對這個問題,你必須承認這是科學跨不過的門檻。這是上帝的奧秘。…我並不反對生命在產生以後,因著某些環境的改變,生物會有一些進化的現象,但是最基本的真理仍不改變──是上帝創造了生命,並且有智慧地掌管一切。」「因此,」他投出第三個問題:「人有道德、有愛、有對於永生不朽的渴慕。如果人只是無意義的,偶然的進化產物,怎麼會問這些有意義的問題?」

  凱爾文的太太,是他青梅竹馬的表妹瑪格麗特。她雖然不懂什麼熱力學的絕對低溫,但她知道先生愛她的熱度絕對在-273度C以上。瑪格麗特後來經常生病,凱爾文多次陪她遠渡大西洋到德國、法國尋訪良醫。1866年大西洋電報公司請教他能否將電子信號傳遞過海洋,而他本身也想知道歐洲那邊的醫師對妻子的診斷結果,於是他擔任第一位海底電纜工程師,在大西洋海底鋪設了長達四千八百公里的銅絲電纜,並設計了第一部電子檢流器,檢測傳來的電子信號,開拓了環球電子通訊的歷史。

  1907年,長年纏綿病榻的瑪格麗特死於中風,傷心欲絕的凱爾文在同年十二月17日也隨之而去。他一生堅信人所看到的物理、化學、生物的現象,都是由看不見的原理所引導,正如聖經所記:「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四:18)

2009年1月8日星期四

關於牛頓 - 基督徒科學家 (Newton Isaac)

在朋友寄來的一封電郵中,看到一則講及牛頓生平、他對神以及科學的想法。森森仔一直好欣賞那些從大自然中看到、了解神,而又懂得把榮耀歸與神的科學家,所以很欣賞這篇文章,在此和大家分享。

~.~.~.~.~.~.~.~.~.~.~.~.~.~.~.~.~.~.~.~.~.~.~.~.~.~.~.~.~.~.~.~.~.~.~.~.~.~.~.~.~.~.~.~.~.~.~.~.

牛頓(Isaac Newton)【1642-1727】

  牛頓是一個早產兒,在他出生前三個月,經營農場的父親不幸病逝,因此在牛頓出生時,家境是一貧如洗。個性堅強的母親哈拿,眼看著惟一的孩子因營養不足而奄奄一息的樣子,再想到剛死去的丈夫,不禁悲從中來。她想到聖經裡也有一個叫哈拿的女子,在絕望時向上帝所做的禱告;她立刻抱著懷中早產的牛頓,向上帝發出了同樣地呼求:「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你。」(撒母耳記上一章11節)上帝垂聽了哈拿的祈禱,小牛頓存活了下來。並且這個孩子經常思索:上帝讓他活下來,一定是有些事要他去完成的。

  牛頓三歲時,母親改嫁給鄰村的史密斯牧師。史密斯牧師在過世後,只留給牛頓一堆包括聖經、神學、詩歌、數學、歷史、法律、機械等類的書籍,成為牛頓的至寶。當時他所居住的烏斯托普村,是英國生產馬車最有名的地方,這裡的小孩長大後的願望大多是當馬車夫,但個性內歛安靜的牛頓,卻經常在藏書的閣樓看書,連替人打工看牛管馬也帶著書。他的母親開始發現這個孩子與眾不同之處。

  1661年牛頓進入了一流學府劍橋大學。為了賺取生活費,他到實驗去當助理;無形中使他接近了一些優秀的教授,並承襲他們一生研究的精華,這成為牛頓後來的名言:「我看得比別人遠是因我站在巨人的肩頭上。」

  影響牛頓科學與信仰最深的教授,該屬亨利‧摩爾(Henry More)了。摩爾是個數學家,也是個敬虔的基督徒。他以一個老師對學生的敏銳直覺,一下子就發現牛頓是與眾不同的;牛頓在每學期開學以前,先利用假期,將要上課的所有課本都先讀過,等到上課時,牛頓已經在看比那門課更進階的研究報告了。摩爾因此會給他更深的書,像開普勒(Kepler)的「光學」、桑德森(Sanderson)的「邏輯學」,並且長期支付牛頓的生活費。

  牛頓雖然是個學科學的人,但科學絲毫不影響他對上帝和這個世界的看法。他經常在筆記本或課本的空白處寫下他的禱告,至今仍有許多保存在大英博物館中。他更經常和室友魏克金斯(John Wickins)在校外分發聖經給窮人,向他們傳福音;因此購買要分發的聖經成為牛頓學生生涯中除了房租與伙食費外最大的花費。

  1665-1667年,英國發生了可怕的黑死病,大學宣布停課,政府也下令不准所有的人離家遠行。牛頓沒有地方可去,卻在此時創立了一門重要的數學──微積分,和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Gravity)的發現。牛頓對科學的思索與他的禱告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常在信仰的思索裡想到科學,在科學的思索裡想到信仰。甚至後來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曼紐(Manuel)在其所著的《牛頓傳》中都說:「近代的科學是源自牛頓對上帝的默想。」

  當時歐洲的光學泰斗貝若,支持牛頓對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並仔細驗證牛頓的數學與物理觀念後,自己從劍橋大學申請退休,讓才27歲的牛頓接續他的職位,成為劍橋大學的教授。他並沒有因此而驕傲,反而將更深的思索與實驗結果寫成曠世名作《原理》(Principle)一書。這本書不只記載牛頓的科學發現,也反覆提到他的「機械論」與神的關係,他說真神與假神的差別是假神沒有掌管宇宙,沒有不變的旨意,沒有最後的判決,屬於必朽壞的受造之物。

  書中不斷提到「掌管」(dominant)這個字,他認為這是神的屬性裡,最神聖又是最奇妙的,讓尋求祂的人可以明白;機械論就是神掌管宇宙的法則,是神擺在宇宙裡讓人明白祂能力的法則。愛因斯坦說:「宇宙裡最奧秘的,就是人竟然可以去明白這個宇宙。」牛頓在《原理》一書中寫著:

如同生來瞎眼的人不了解光,
我們無法明白神的智慧與全能。
神的形像沒有人看到、聽到、接觸到,
更不是世上必朽壞的假神所能代表,‧‧‧
我們只能在祂所創造的萬物中了解祂,
神仍在掌權,我們都在祂的掌管下。
而假神沒有掌管的權柄,沒有永遠的看顧,
沒有創世的起初,不過是虛無、有限,與大自然一樣。‧‧‧
因著神的掌權,我們稱祂是主(Lord)。
我們是祂的僕人,不過是有限與不完全。

  《原理》一書的出版,造成全歐洲科學界的震撼,宗教份子攻擊他有一流的科學,卻有三流的神學;科學份子攻擊他有一流的神學,卻有三流的科學;政治份子攻擊他的科學、神學、人際關係都屬三流。許多無情的攻擊接踵而至,進入十七世紀時,更由於他反對當時四處傳散「世界末日說」的末世先知,而遭到許多偏激基督徒苦毒的批評與責罵。對基督徒而言,來自其他基督徒無情的咒詛,比被一般人傷害更難受。牛頓在這段期間心裡所受到的創傷,自然是不可言喻。

  牛頓晚年最大的樂趣,就是跟小孩一起玩耍,有一天他對他的小姪兒說:「我不知道這個世界將來怎麼看我,對我而言,我只像海灘邊玩耍的男孩,偶然間發現了一粒比較圓的石頭,和一粒比較漂亮的貝殼,就覺得很愉快,但是在我前面,尚未被發現的石頭、貝殼仍然多如大海。」他並在晚年時寫下:「不管在任何環境下,要守住耶穌基督救贖的真理與最大的誡命─愛人如己。」